时下,与互联网公司裁员潮相对的,是反映在基础用工方面的招工难。基层岗位从业者群体画像、喜好、选择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不只是满足温饱并攒钱回家盖楼,如今的年轻人就业时有了比他们父辈更多元、更个性化的选择。最近,一站式招聘服务平台斗米公司旗下斗米研究院联合hRoot推出的2019年度《中国服务业基层工作及求职现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
大数据时代,斗米这份报告反应的是80后、90后宏观方面的新择业画像。对于企业而言,找准人、找对人的前提其实就是了解他们,包括他们如何求职,找工作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基层择业的变局:第三产业渐成择业“理想型”
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个经济学问题,尤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择业选择。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斗米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2015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首次过半,2018年达到52.2%,工业比重在2006年达到47.6%的峰值后逐步回落,2018年降至40.7%,服务业增长与整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与此同时,报告还显示,服务业产值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截止201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46.3%,吸纳就业人口达3.59亿,是服务业基层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动因。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服务业下沉等因素驱动,中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历来都有“人随产业走”这样一种说法,第三产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爆棚。许多传统劳动力流出大省,譬如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已连续多年告别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口回流趋势明显。
从“人”的角度来看,时下新兴劳动力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土著民”,个性化是他们明显的标签。他们不甘心在工厂流水线上做一名“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而更倾向于时间自由、且待遇不比流水线低的服务行业,即便是流动人口也是如此。
从技术端来看,报告显示信息网络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催生了大量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加速了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就像十几年前房地产行业崛起时,地产建设和销售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对制造业造成过一轮冲击。如今,外卖、快递、网约车等领域兴起也成为了基层工作者的择业“理想型”。
历史总是循环渐进的,同的经济发展特征影响着人们的就业选择。从离乡进厂进城,再到离厂回乡或者转行服务业,这一趋势已然成为基层就业江湖的“主旋律”。东南沿海的电子厂近年来持续曝出的用工荒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反映。
逃不脱的劳动密集型宿命?基层岗位求人倍率不断攀升
以外卖、快递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了基层人员择业新“宠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如今看来,东南沿海电子厂们的招工难问题也发生在了它们身上。
斗米报告显示,结合供需两端来看,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不断攀升,2018年整体求人倍率升至1.23,而基层岗位求人倍率更是3.3倍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基层劳动力缺口大幅提升,整体呈供不应求状态。
基层劳动人群就业在地域、行业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招工难已从中南沿海蔓延至中西部。从工厂制造业流水线蔓延至服务业。
受追捧还难招人?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似乎没有见过类似这样的场景,但事实上,服务业基层岗位招工难这一现象并没有逃脱经济学的范畴。
从宏观经济来看,是经济转型,叠加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等因素驱使。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曾预测去年中国将要正面迎接58年来就业总量的首次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也将终结。
从微观因素来看,时下招工难的“内因”包含人和行业两个方面。
从人的因素看,准确的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专家预测:目前我们国家16岁~65岁的劳动力人口是10亿左右,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历史顶峰;按照目前的数据推算,到2050年时这个数字会降低到7.6亿左右,减少25%。劳动力总人口在减少,而市场招工需求却与日俱增,此消彼长造成的结果就是招工难问题的出现。
从行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外卖快递也好,餐饮零售也罢,这些行业其实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范畴,也是对招工最敏感的领域,对招聘一直保留较为强烈的“饥饿感”。而且用工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劳动力流动性高,但企业很难短时间找到合适的替代者,这其实也是招工难的表现,也是几乎所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避免的宿命。
除此之外,招工难还体现在传统的求职招聘模式上。
在传统招聘流程当中,求职者与招聘者的供求满足只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来实现:要么通过一个分散的、随机性很强的发现过程(熟人介绍或者店面张贴的广告),要么通过一个负责调度的中介来实现。但这样不但信息不对称,而且选项过少,有时候更像是由于没得选的情况下无奈接受,双方都很难满意,或者是很难满足大批量、跨地区的招聘需求,以致于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招聘之难源于思维之惰
如今,随着基层招聘的缺口越来越大,求职渠道升级在所难免,这也为打破原先落后的招聘模式提供了契机。
伴随这些因子的碰撞,新的利好也在慢慢释放出来。
就业市场是由雇主和求职者构成的双边市场,而双边市场的最主要的“命门”在于效率。就比如互联网红利殆尽,营销更重视提高营销精准度一样,在人口红利式微、劳动力数量减少、求职难、招聘难的整体背景下,企业同样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招聘ROI”。
目前,互联网对基层从业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此次斗米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体数量增加,并且逐渐向低学历、基层行业渗透。商业服务业职工(从事商业、餐饮、旅游娱乐等社会和居民生活服务工作的人员)、制造生产型企业工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等基层岗位网民占比显著增加,这为他们使用线上求职渠道奠定基础。
此外,报告还显示,89%的服务业基层未来一定会(19%)或可能会(70%)用互联网招聘平台或APP找工作,未来互联网招聘网站或APP的普及率将在41%(已经用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对服务业基层求职的重要性也将显著提升。
不难发现,和过许多行业的互联网化一样,招聘本身的进化升级其实是借助互联网的高效性改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效率。斗米等互联网求职平台作为中间纽带,形成一种统筹多元角色的在线协同,从相对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体系,这样的支撑使得招聘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打法,当信息的“孤岛”被连接以后,海量信息对接也带来了选择空间的巨变。
以此次发布研究报告的斗米为例,一方面连接企业端,依托海量线上流量和大量线下服务人员,从报名、面试、到岗,再到考勤、发工资、保险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整合用户资源。成立于2015年10的斗米,专注于服务业基层岗位招聘与用工服务,获得了由高瓴资本、高榕资本、蓝湖资本领投,腾讯、百度、新希望集团等知名企业跟投的总计过亿美元融资。据了解,截止2018年年末,斗米平台用户量超7600万,平台月活访问用户超过3000万,日新增简历量近30万。新兴的互联网求职渠道的扩张力由此可见一斑。
得益于对传统招聘渠道的重塑,互联网招聘平台也实现了高速发展,受到B端和C端两方面的追捧。目前斗米的业务已覆盖餐饮酒店、零售快消、互联网、物流快递、教育培训、展览展会等诸多服务行业,并在27个重点城市设立分公司,服务范围超过300个城市。
以自身为面,单个需要招聘的企业为线,每个求职者为点,斗米们其实打造的是一个以“点、线、面”三种角色为核心的新型双边生态。在“面”的赋能下,“线”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与“点”实现对接和沟通;另一方面,“面”也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打破B端与C端的信息不对称,维护求职者和企业双边的利益。
除了渠道和模式的改变以外,通过服务业基层从业画像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知从事各个基层服务细分领域的人群到底有哪些特征,从而对招聘进行优化。正如斗米统计报告中,从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其它生活因素(譬如有没有孩子)进行描绘,譬如零售更偏女性,外卖、快递、网约车偏男性;零售工作人员多未育,而骑手和司机大都有孩子等,以便于给企业hR提供有效参考,在招聘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线上化的求职渠道,为求职者的数据储存和整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精准推送有效匹配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国内领先的一站式招聘服务平台,斗米拥有海量而精准的服务业用工两大核心数据库——即服务业人才“活水池”和企业用工需求库,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优化提升C端用户和B端企业的匹配效率,同时以大数据、AI等技术作为驱动,强调入职速度和效率,实现求职者快速入职上岗。
因此,传统招聘的渠道存在问题,用人企业需要调整渠道选择的策略,充分利用好招聘网站以及App等互联网渠道,通过丰富的媒介形式,引入与行业匹配更高的目标群体,并且充分表达企业对于目标求职者的重视,展现企业在吸纳求职者的优势与特点等,实现提高“招聘ROI”的目标。
尾声:
劳动力是几乎所有行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因而劳动力群体变化因子释放出的信号值得企业重视。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有着旺盛的用工需求,对企业而言,随着“抢人”大战的到来,企业需要解决招聘效率的问题,而随着互联网驱动招聘方式转变,技术驱动招聘效率提档,服务业招聘行业也必将实现巨变。